袁隆平三次来梅州,指导双季稻种植产量破世界纪录!

时间:2024-05-08 08:37:04 来源:时讯视界

三次来梅,留下四句题词,平次指导种植双季稻产量破世界纪录

袁隆平院士与梅州的梅州AG超玩会情缘

●本报记者 陈思杰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指导植产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双季世界昨日在湖南长沙逝世。稻种

梅州作为农业大市,量破在超级稻的纪录“牵线搭桥”下,与袁隆平院士结缘。袁隆近20年来,平次袁隆平院士三次来梅州,梅州留下四句题词,指导植产指导种植的双季世界双季稻产量打破世界纪录。

赞誉“梅州是稻种个好地方”

“梅州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量破物产丰富。”2015年,85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来到梅州,看到梅州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基础良好,直言梅州是个“好地方”。

袁隆平院士向蕉岭县三圳镇农民赠送超级杂交稻优良品种。(高讯 摄)

但2015年不是袁隆平院士首次到梅州。在2002年,我国第一期超级稻、“两优培九”在蕉岭县成功大面积推广种植,AG超玩会让蕉岭种植户平均每亩增产200斤。当得知其选育的超级稻产生如此大的效益时,袁隆平喜笑颜开,并在2002年6月27日有了蕉岭之行,袁老与梅州就此结缘。

2015年的梅州之行,袁隆平带领专家团队,在“世界长寿乡”蕉岭建立了“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超级杂交稻蕉岭示范基地”。此后,该县掀起了优质杂交水稻的种植高潮,水稻单产从当时的425公斤提高到现在的550公斤以上。

2015年7月17日,在农电商产业园,袁隆平认真察看了“竹稻之父”钟章美培育的多代竹稻品种。(高讯 摄)

那次的梅州之行,袁隆平院士还参加了“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三千斤技术模式攻关”2015早季测产验收。验收当天,位于兴宁市新陂镇新金村的超级稻示范基地一派热火朝天,现场地表温度超过40℃,仅有简易的布棚遮阳和一台风扇通风,85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却冒着烈日在现场坚守了两个小时。“水稻是喜温作物,我是喜温动物,这里坐着非常舒服。”当助手提醒天气热、建议提早离场时,袁隆平幽默风趣地回应。

2015年7月18日,袁隆平到种植现场查看水稻生长情况。(高讯 摄)

“梅州的光温水气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基础水平高,各级农业部门和当地农户积极支持。”从2002年来梅调研一期超级稻,到2015年携五期超级稻再来梅州,袁隆平阐述项目“入梅”,是因为占齐了“天时、地利、人和”优势。

四句与梅州有关的题词

2016年11月,在兴宁市龙田镇环陂村,连绵的金色稻田迎来收割季。袁隆平院士再一次来到梅州,这次,他专程为“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3000斤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成果测产而来。

2016年11月19日,袁隆平院士到试验田向种植农户了解超级稻的生长情况。(高讯 摄)

在当天的测产中,随着超级稻新组合晚造亩产705.68公斤(干谷)的消息传来,加上早造的亩产832.1公斤,最终年亩产量达到1537.78公斤,双季稻产量1500公斤的世界纪录被打破。“此次项目成功,代表着中国水稻产量创下了一个新的世界纪录。而且本次不仅产量有突破,这个品种的大米质量可以与日本的越光米媲美。”袁隆平院士当时如此评价道。

袁隆平院士题词祝贺梅州兴宁丝苗香米产量创世界纪录。

为了庆祝此次成果,袁隆平院士在测产现场亲笔写下题词:“稻福民生,天下齐昌”“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同时还写下了“祝贺龙田镇创双季稻亩产三千斤,首次突破世界单产最高纪录”的贺词。

位于兴宁市新陂镇新金村的辰兴种植合作社,是一块凝聚了袁隆平院士心血的试验田。2020年,由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实施的“丝苗米富香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研究推广”项目,在此成功创造了双季稻香米年平均亩产量世界新纪录。

测产前,袁隆平院士获知专家组在项目研究上所付出的努力,为了祝贺此次测产能取得骄人成绩,他又提笔写下了“兴宁杂交稻香米”的题词。

原梅州市农业局副局长孙中兴忆袁隆平院士——

严谨的科研态度令人敬佩

“噩耗传来,我的内心特别悲痛。袁老当时来梅的情形还历历在目,没想到如此突然。”已退休的原梅州市农业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孙中兴,曾于2015年7月和2016年11月,两次全程陪同袁隆平院士在兴宁市水稻高产创建项目的田间进行实割测产验收工作。他告诉记者,袁隆平院士严谨的科研态度和精神最令他敬佩,且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他。

“袁老说他一定要亲自下田查看水稻高产的田间表现状况,还要看专家在现场测产的全过程。”孙中兴回忆,当时在兴宁的测产现场,他陪同袁隆平院士在田间查看禾苗长势,由于担心舟车劳顿加上高温炎热会引发身体不适,他与工作人员多次提醒袁老先离场,均遭到拒绝。“在场的年轻人都觉得酷热难耐,难以想象他一位80多岁的老人是如何全程坚持下来的,这种敬业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孙中兴说。

袁老的愿望是希望农业科研后继有人,如今他已经离我们而去,年轻一辈更要传承好他不断创新、拼搏进取、不重名利、无私奉献的优良品格,在各行各业中作出自身的贡献。”孙中兴说。(梅州日报记者:陈思杰)

兴宁市辰兴种粮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志新回忆——

袁老叮嘱要高产也要优质

“第一眼见到袁老,是在我的种植基地。他下车的时候工作人员想去搀扶,袁老摆摆手说自己就是一个农民,不是娇生惯养的,说完就迫不及待走进田里了。”兴宁市辰兴种粮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志新是“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3000斤技术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的实施者,他告诉记者,第一次见到袁隆平院士,就留下了“意志坚强、务实苦干”的印象。

在田间,袁隆平院士拉着李志新问:“你种过这么多水稻,有没有种过像这样优良的稻子?”李志新忙回答:“这是我种过最好的品种。”两位“老农”就这样在田间一边行走,一边聊着天。袁隆平院士告诉李志新:“粮食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幸福,希望你要把产量放在最首要位置,但是在高产的前提下,也要想方设法求优质。”

“袁老的话我一直谨记在心。现在我的基地引进了‘高产’和‘优质’两种不同类型的稻谷品种,采用双结合的方式,在产量和品质上都能实现逐年突破。”李志新说,如今该合作社的种植面积已达到4000亩,接下来还会继续扩大种植面积,进一步打响“客都米”的品牌。“后辈继续奋进,继承袁老‘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伟大遗志,或许就是对袁老最大的宽慰。”李志新说。(梅州日报记者:陈思杰)

《梅州日报》记者追忆袁隆平院士——

耄耋之年仍执着敬业

昨日中午,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传来,我心中很是震惊,觉得难以置信,这位精神矍铄、身体健朗的老人怎么就走了呢?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近距离采访过袁隆平院士,看着他和青年科学家、地方农业干部、当地农民顶着烈日一起走在田间地头、蹚进稻田深处,细细打量稻穗长势。耄耋之年,一身功勋,却如此执着敬业,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第一眼的冲击是最大的。那是2015年7月17日下午,袁老刚抵达梅州,就马不停蹄赶往梅州的粮食储备、加工企业和种业公司等地指导调研。他此行重点之一是次日的“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三千斤技术模式攻关”测产验收。

“来了,他来了!”在众人的欢呼声中,袁隆平院士乘车来到大家身边。他面带笑容,健步走下车。这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这场短短的照面让我感到意外又震撼,眼前这位身材干瘦、皮肤黝黑、衣着朴素、毫无架子的老人,着实像一位地道的农民。

3天的行程紧凑,尤其是18日测产验收当天,高温酷热难耐。袁隆平院士来到兴宁市新陂镇新金村后,直奔稻田。见田里首次试种的新品种长势好,喜悦不已,对发现的问题也直言不讳。

在简易的遮阳棚下,袁隆平院士接受了现场记者们的群访,一场预计半小时的采访不断延长。他兴致很高,面对随行人员对他“离场休息”的劝说,他予以拒绝。当记者提出“禾下乘凉梦何时能圆”时,袁隆平院士风趣回答,自己是“80后”,比“90后”年轻了10岁,“禾下乘凉梦”的目标是亩产达到3000斤,原计划是争取“90”后的时候实现,现在看来有望提前了。

2015年7月18日,袁隆平接受梅州日报记者张柯(右二)、刘世锦(右一)采访。(高讯 摄)

让我印象深刻的另一件事,是袁隆平院士对水稻的热情和他惊人的记忆。无论是行车途中还是田间地头,一提起水稻,彼时已85岁的袁隆平院士总有说不完的话,多年前的测产验收数据和情况是信手拈来,对10多年前首次来梅州的情形也是记忆犹新。

那个骄阳似火的夏日,首次在梅州兴宁试种的超级稻“超优1000号”早稻亩产实际测产遗憾未达到预计产量,但袁隆平院士和团队对该项目充满信心。次年11月,他再度踏上了梅州的土地。这回,他与众人一同等到了项目成功的喜讯,见证双季稻产量1537.78公斤世界纪录的诞生。

您与世长辞,国人泪目!遗憾田间再无您的身影,唯愿您一路走好,袁爷爷!(梅州日报记者:张柯)

梅州日报记者:陈思杰

视频:管燊 叶嘉瑶 张贝婕

视频审核:丘儒

海报来源:新华社

编辑:罗欢欢

推荐内容